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黑桫欏群落
惠東生態環境持續改善,珍稀瀕危植物種群實現自然繁衍與穩步擴張
“咦,這里有桫欏!”11月10日,惠東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賴子欽、黎桂星、余丹丹、劉榮杰、賴金娣等在保護區核心區新豐村發現一片面積十多畝的黑桫欏群落。
經賴子欽等對該片黑桫欏初步測定,這批黑桫欏有3株樹齡超百年,株高約9米,胸徑達30多厘米,幼株、中齡株均枝葉繁茂、生機勃勃。此前,該保護區珍稀瀕危植物核查及定位報告顯示,區域內僅記錄到28株黑桫欏。這次大面積黑桫欏群落的發現,標志著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,種群實現自然繁衍與穩步擴張。

保護區工作人員測定發現的黑桫欏。
成群桫欏在世界范圍內不多見
據了解,桫欏是桫欏科、桫欏屬蕨類植物,有“蕨類植物之王”的贊譽。桫欏是能長成大樹的蕨類植物,又稱“樹蕨”,與恐龍同時代出現于兩三億年前,是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。科學界稱桫欏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變的“活化石”,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,被眾多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。
植物專家表示,桫欏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,需要森林覆蓋率高、氣候溫和、日照短、濕度大,無污染、無人為破壞的環境。同時,由于桫欏自身繁殖特點和生存環境的破壞,如今成群的桫欏在世界范圍內已不多見,許多地方只能偶爾在山間一隅窺見它孤單的身影。
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堅持就地保護原則,將黑桫欏原生棲息地納入核心保護范圍,工作人員定期開展巡護監測,重點排查病蟲害、人為干擾等風險,為物種生存筑牢安全屏障。
除黑桫欏外,前不久保護區工作人員還在轄區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兜蘭。近幾年來,蓮花山白盆珠省級自然保護區還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——中華秋沙鴨。
此外,保護區野生動物監測數據顯示,保護區內還持續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;同時野生動物種類顯著增加,新增記錄水雉、藍喉蜂虎、栗喉蜂虎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綠頭鴨等水鳥。

這片黑桫欏群落枝葉繁茂。
全縣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
今年以來,惠東緊緊圍繞服務高質量發展這個中心,緊盯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、污染防治攻堅兩大任務,協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
該縣堅持“降塵、減排、增綠”的總體思路,構建全鏈條大氣污染防治網絡,精準施策守護“惠東藍”。在大氣質量方面,全縣優良天數比例為97.5%,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.2,空氣質量總體優良。
強化控源截污與多源治理,水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。全縣21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保持100%,其中20個穩定達到Ⅱ類水質,1個達到Ⅲ類水質。國考白盆珠水庫甘園斷面水質達到Ⅰ類,優于考核目標;國考入海河流吉隆河商貿城前斷面水質保持Ⅱ類,達到考核要求。西枝江、沿海諸小河20條主要支流的控制斷面水質達標率為90%(18條達標)。近岸海域國省控監測站位水質全部達到I至Ⅱ類優良標準。
編制完成《紅海灣(惠州段)美麗海灣建設方案》和《大亞灣(惠東段)美麗海灣建設方案》,推動全縣海域獲評省級美麗海灣,其中紅海灣(惠州段)獲評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。深入實施《惠東縣海洋垃圾清理行動實施方案》,推動形成多方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。
文/圖 惠州日報記者賴金朗 特約通訊員葉衍達